理性
【拼音】lǐ xìng
【基本释义】 (一)、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与“感性”相对。
(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合乎“人性”的称为“理性”。
(三)、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的用语。指通过辩证思维将各种抽象规定综合起来把握事物整体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详细解释】
(一)、涵养性情。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二)、本性。
《后汉书·党锢传序》:“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辨惠洪论东坡》:“僧 惠洪 觉范 尝言, 东坡 言语文字,理性通晓,盖从般若中来。”
(三)、道理。
《官场现形记》第六回:“这算甚么话!要人走,钱不还人家,这箇理性倒少有。” 叶紫 《丰收》八:“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下来的谷子,都一担一担地送给人家挑走,这些人又都那样地不讲理性。”
(四)、理智;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茅盾 《宿莽·色盲》:“她是静默的,她是理性的,她是属于旧时代的蕴藏深情而不肯轻易流露的那一类人物。” 丁玲 《母亲》:“她一想起这些就忍不住要大哭,要失去了理性,失去了知觉的大哭一场。”
(五)、指属于判断、推理的思想活动,与感性相对。
毛泽东 《实践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四:“‘凭什么知道我一定会回来?’‘凭我理性的推测!’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