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气候
【拼音】-
【基本释义】 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通常,中国概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的是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20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展开,欧洲、日本学者作过许多探索,尤其以英国C.E.P.布鲁克斯最有成绩。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竺可桢所开创。详细解释 研究方法 利用历史资料(考古发掘物和历史文献等)中关于气候的证据,分析过去的气候状况,重建历史气候序列,绘制历史气候图,并且研究历史气候的变化,为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考古发掘物如动物遗骸、江河湖海的水位遗迹或人工刻记、古木、植物孢粉、冰川遗迹等都可提供历史气候的信息。例如:中国由安阳殷墟(约公元前1400~前1100年殷代故都遗址)发掘的大量亚热带动物(獏、水獐、竹鼠等)的遗骸,而推知当时黄河流域气候比现今温暖潮湿;由四川涪陵长江岸边的白鹤梁石鱼水标和枯水题刻记载的自公元764年以来长江 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可推知长江上游流域降水状况的变化;从古墓葬、古建筑和考古发掘物所得的古木,可借助于年轮气候学的分析方法来推断古代的气候。 历史文献如官方史书、宫廷档案、方志、农书、类书、宗教案卷、航海日志、私人日记及文学作品中有着关于水旱、晴雨、冷暖以及风、雨、雪、霜、雹等的浩繁记载,系统地搜集、辑录和鉴定这些材料,可编制各类气候年表,也可将年表转换成定量的气候参数序列,如干湿指数、冷暖指数、旱涝等级、寒冻频率和冰冻次数等,以供分析气候变迁的规律。 此外,一些物候记录,如每年植物开花日期、作物收获日期等,通过同现代的物候记录对比,也可用来分析当时的气候变化。 世界历史气候变迁 自公元前4000年以来,世界范围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变迁。通过对文化发展较早或所获得的气候变迁证据较明显的地区,如埃及尼罗河流域、欧洲和北极等地区的历史资料的分析,可将世界历史气候变迁分为下述几个时期:①大西洋期(公元前4050~前2650)。亦称气候适宜期。温暖多雨,平均气温比现代高2.5℃,尼罗河洪水位比现代高12~20米,热带半雨区雨量约为现代的3倍。②亚北方早期(公元前2650~前2050)。气候转寒,以北极海的不冻水面结冰为标志,海平面低于现代约 4米。③亚北方中期(公元前2050~前1500)。气候转暖,但次于大西洋期。④亚北方晚期(公元前1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