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羌台
【拼音】-
【基本释义】 望羌台wàng qiāng tái 望羌台在大邑城北里许的静惠山顶,是一处与赵云驻防有关的古迹,在解放前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但是历史上许多志书都未提及望羌台,而只有平云亭,这的确是一个很有研讨价值的谜团。《四川通志》载:“静惠山,在县北一里,一名东山,上有土城及平云亭。相传蜀汉赵云所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墓及庙存。”这段文字未提及望羌台。乾隆版《大邑县志》载:“静惠山在县北二里许,一名东山,旧有亭榭,相传蜀汉赵顺平侯镇守斯土时所筑。”这段文字也未提及望羌台。后来的县志及方志对静惠山的记载均沿此说,大同小异,都未提及望羌台。望羌台究竟筑于何年何月,何朝何代?要弄清这个问题,也只有从这些文字中入手,去寻找答案。 《四川通志》与乾隆《大邑县志》,一个成书于嘉庆四年(1800),一个成书于乾隆14年(1749年),前后相隔50余年,而《四川通志》记了静惠山的平云亭,乾隆《大邑县志》没有记。究其原因是宋载编大邑县志时平云亭未重建,而到了嘉庆《四川通志》编修时,平云亭重建了起来。为什么是重建呢,其原因也不是自然坏倒,而是明末的甲申兵燹所至,将大邑古迹烧成灰烬。所以通过自甲申以来一百多年的恢复,平云亭始得以重建,收入《四川通志》。 现在我们回到乾隆县志所载的那段文字,它说的“旧有亭榭”的旧字,旧到何朝何代?那些亭榭叫什么名字?有多少个亭榭?包含今日的高秋亭、望羌台、平云亭在内吗?该文只字未提。但依据史料,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历史上纪念赵云的亭榭不只一处;二、建平云亭的时间至少可以推到明末的甲申兵燹之前。或许继续前推至明代嘉庆之前。为什么可以往前推呢?因为历史记载甲申兵燹已将大邑县志完全烧成灰烬,县令宋载编志没有承接,资料完全来自民间,可以提供的古迹文字就只有明嘉庆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了。而曹学佺对静惠山的资料,又是依据明代版的《大邑县志》而记述的。这样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静惠山的“旧有亭榭”的记载,最少可以推至明代。 然而我们还要说,这些和赵云有关的亭榭,也不是自明代才开始兴建,它应当是自蜀汉灭亡以来就留下了,不断地经历时代沧桑,然后传了下来,直至明代。所以“旧有亭榭”的记载还可大胆往上推移。只因资料缺乏,无法证实。乾隆版《大邑县志》艺文条《平云亭记》一文作者齐骙就追述了平云亭的历史,明确说是宋代的范镇所筑。那么,平云亭还可推至宋朝。宋代大诗人陆游为平云亭所写的一首诗中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