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皮书
【拼音】-
【基本释义】 灰皮书 - 概念 “灰皮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才开始有的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一种特殊产物,它的出现直接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反修”斗争,即为了“中苏大论战”的需要,当时中宣部指示若干出版机构组织翻译出版一批仅供“内部发行”的政治和文艺的读物(即所谓“灰皮书”,文艺类的也有人称为“黄皮书”)。 “灰皮书”主要是当时被称为“新老修正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及反映“修正主义思潮”的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苏联的作品,即“鼓吹‘人性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文学作品等),作为“反面材料”和“毒草”,“供内部参考”和“供批判之用”。 1960年底,中宣部常务副部长许立群兼任中央编译局局长,中宣部理论宣传处处长王惠德兼任副局长。人民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一批“老修正主义、机会主义 分子”著作的单行本,如考茨基的《社会民主主义对抗共产主义》、《陷于绝境的布尔什维主义》,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鲍威尔的《布尔什维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托洛茨基的《俄国局势真相》、《被背叛的革命》、《斯大林评传》、《苏联的发展问题》等。 “灰皮书”开始是为了批判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现代修正主义”,由此上溯到其源头的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所谓“老修正主义”),出版了一批包括蒲鲁东、拉萨尔、巴枯宁、伯恩施坦、考茨基、福尔马尔、阿德勒、鲍威尔、希法亭、饶勒斯、米勒兰、王德威尔得、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的著作。此后,随着中苏矛盾和分歧越来越尖锐,为了配合“反修”斗争,“灰皮书”大量出版,围绕关于时代的特征、帝国主义的性质、和平共处、和平演变等一系列问题,致力于批判南斯拉夫的铁托以及苏共赫鲁晓夫等的“修正主义”,包括欧洲的陶里亚蒂、多列士等,甚至上溯到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以及托洛茨基等。 背景 “灰皮书”对应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党之间的分歧和破裂,作为标志,则是1956年“苏共”的“二十大”。毛泽东在翌年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教条主义作过很多批判。这是应该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于修正主义的批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就是修正主义。修正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者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抹杀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区别。他们所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