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墙
【拼音】-
【基本释义】 拼音:běi jīng chéng qiáng 基本概况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古城墙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细心的人会发现,古城墙没有西北角,即二环路没有西北角,西直门和东直门路线有所不同,西直门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了北京城整体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 为什么古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个谜。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寻找谜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这个缺角之用意则异曲同工。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曾这样解释,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 社会学家对这一自然现象有一番传统观念上的解释,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接,而应缺口。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