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沙
【拼音】yún shā
【基本释义】 (一)、亦作“云砂”。白云和黄沙。亦借指边塞风光或边塞地区。
(二)、犹云泥。指相距遥远。
(三)、指苍茫空阔、云沙遥接处。
(四)、云母的一种。
【详细解释】
(一)、亦作“ 云砂 ”。白云和黄沙。亦借指边塞风光或边塞地区。
《魏书·张伦传》:“荡定云沙,扫清逋孽。”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八:“兹川方悠邈,云沙无前后。” 孙钦善 校注:“谓天云岸沙竞相延伸,不分前后,会合于天边。” 唐 李白 《塞下曲》之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二)、犹云泥。指相距遥远。
唐 杜甫 《祠南夕望》诗:“兴来犹杖屨,目断更云沙。” 仇兆鳌 注:“舟泛日斜,来途已远,故杖屨登岸,犹如昨日,而目断 湘 祠,渺隔云沙矣。”
(三)、指苍茫空阔、云沙遥接处。
宋 黄庭坚 《题花光画》诗:“ 湖 北山无地, 湖 南水彻天。云沙真富贵,翰墨小神仙。” 明 汪道昆 《洛水悲》:“歇马登高驰望,极目云沙烟莽。山歷歷,水汤汤。”
(四)、云母的一种。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葯》:“又云母有五种……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沙,宜以季夏服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云母》﹝集解﹞引 陶弘景 曰:“如冰露乍黄乍白者名云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