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和
【拼音】ān hé
【基本释义】 (一)、安定和平;安定和睦。《晏子春秋·问上三》:“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韩诗外传》卷五:“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北齐书·魏收传》:“自 魏、梁 和好,书下纸每云:‘想彼境内寧静,此率土安和。’”唐 元结《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为当时法则。”《元典章·礼部六·五世同居旌表其门》:“今后五世同居安和者旌表其门。”
(二)、安详平和。《汉书·杜延年传》:“延年 为人安和,备於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餘年。”《南史·王僧辩传》:“母姓 魏氏,性甚安和,善於绥接,家门内外莫不怀之。”清 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介甫 词完气健,饶有远势;子固 茂密安和,而雄强不足。”
(三)、平安,安好。唐 韩愈《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宋 范仲淹《与中舍书》之十:“今日 钱主簿 来领书,知尊候安和。”宋 沉作喆《寓简》卷八:“思虑清静,步履轻健,寝寐安和。”
(四)、犹晴和,温和。《云笈七籤》卷二六:“天气安和,芝草常生。”
【详细解释】
(一)、安定和平;安定和睦。
《晏子春秋·问上三》:“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韩诗外传》卷五:“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北齐书·魏收传》:“自 魏 、 梁 和好,书下纸每云:‘想彼境内寧静,此率土安和。’” 唐 元结 《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为当时法则。”《元典章·礼部六·五世同居旌表其门》:“今后五世同居安和者旌表其门。”
(二)、安详平和。
《汉书·杜延年传》:“ 延年 为人安和,备於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餘年。”《南史·王僧辩传》:“母姓 魏氏 ,性甚安和,善於绥接,家门内外莫不怀之。”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 介甫 词完气健,饶有远势; 子固 茂密安和,而雄强不足。”
(三)、平安,安好。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之十:“今日 钱主簿 来领书,知尊候安和。”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思虑清静,步履轻健,寝寐安和。”
(四)、犹晴和,温和。
《云笈七籤》卷二六:“天气安和,芝草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