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缺
【拼音】bāo quē
【基本释义】 剥落残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復可识。” 唐 韩愈 《黄陵庙碑》:“庭有石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韦苏州》:“ 汉 以后碑碣,石虽精好,然易剥缺。”
【详细解释】
(一)、剥落残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復可识。” 唐 韩愈 《黄陵庙碑》:“庭有石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韦苏州》:“ 汉 以后碑碣,石虽精好,然易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