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虫
【拼音】dù chóng
【基本释义】 (一)、咬蚀器物、书籍 的小虫:书蠹虫。衣蠹虫。
(二)、比喻危害人民利益的坏人。
【详细解释】
(一)、亦作“蠧虫”。蛀虫。
《诗·小雅·大田》“及其蟊贼” 三国 吴 陆玑 疏:“贼似桃李中蠹虫,赤头,身长而细耳。” 贾思勰 《齐民要术·伐木》引 汉 崔寔 《四民月令》:“自正月以终季夏,不可伐木;必生蠹虫。”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七:“蠧虫,《字林》:木中虫也;穿食人器物者也。” 唐 朱湾 《题段上人院壁画古松》诗:“莓苔浓淡色不同,一面死皮生蠹虫。”
(二)、借指爱书或爱读书的人。
徐迟 《三峡记·宜昌导游》:“我记得三十年前,在 北京 给我导游的是个蠹虫,他让我陪他跑遍了古城中几乎所有的旧书铺。”
(三)、比喻坏人或坏事物。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书的还魂和赶造》:“但丛书也有蠹虫。从 明 末到 清 初,就时有欺人的丛书出现。”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服务的态度五》:“工作能力不强而办事又不负责的同事,是我们的蠹虫!”